欧洲杯大结局,英格兰和意大利120分钟内1比1战平,互射点球2比3不敌对手,英格兰还是没能在家门口迎来一个久违了的大赛冠军(英格兰上次夺得大赛冠军还是1966年的本土世界杯),目送意大利最终捧起德劳内杯!

通常来讲,打到点球决定胜负的双方,并没有输家,不过,索斯盖特和他的英格兰在比赛中的策略颇有值得商榷之处,几处换人的选择和时机也很值得探讨。

本届欧洲杯英格兰队发挥不可谓不出色,从小组赛到淘汰赛,6场比赛进10球仅失1球,一路挺进决赛,是本届欧洲杯最稳健的一支球队。

英格兰之所以变得如此有竞争力,一方面是因为队内人才井喷,每个位置上可供选择的球员都不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务实低调,战术上富于变化。

不过,打到决赛,英格兰队的心理可能出现了一些变化,以至于全队整场比赛都表现得过于保守,有些畏首畏尾。

比赛不到2分钟,英格兰队就由卢克·肖打进一球,取得梦幻开局,随后的一段比赛时间,英格兰扎紧篱笆,一度让意大利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踢得十分郁闷。

然而,英格兰可能有些过于沉浸于开场战术的成功,变得有些患得患失起来,此役虽然英格兰再次排出了三中卫阵型,但是两个边翼卫卢克·肖和特里皮尔都有很强的助攻能力,可惜英格兰队在开场几次连线成功之后,整体阵型却越踢越靠后。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英格兰之所以渐渐失去对比赛的掌控,是因为三中卫体系虽然可以通过后场人数优势建立屏障,最大限度阻止意大利队擅长的穿插渗透,但是两名防守型后腰+两个边翼卫的配置经常会导致中场在对方持续压迫之下无法顺利出球。

虽然凯恩和斯特林的轮番回撤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英格兰队推进的问题,但是一方面前场最有威胁的两个人回撤过深,反倒减轻了意大利防线的压力;另一方面凯恩的身体状态不足以支撑其进行过多的无谓消耗,过往几个赛季,在脚踝遭遇反复受伤之后,凯恩的身体机能下滑明显,体能和耐力其实都有些问题。

尤其是当下半时意大利率先变阵,早早撤下因莫比莱,换上贝拉尔迪,改用无锋阵时,英格兰队的反应更是有些滞后。

当对手突然提速,压迫力也变得更足,英格兰队的后场出球变得愈发困难,很多时候都只能是门将一脚漫无目的的长传,将皮球直接还给对手。

其实这个时候,索斯盖特就该让格拉利什登场,增加一个中前场的持球点,并且撤下一名边后卫,将阵型顶得更靠前一些,不让意大利过于轻松地通过中场,一直对英格兰展开围攻。

可惜索斯盖特的保守和固执,让英格兰彻底失去了对比赛的掌控,意大利久攻之下终于通过一次角球由老将博努奇扳平了比分,事实证明光靠死守是守不住的,此时索斯盖特才如梦初醒做出第一个人员调整,萨卡换下特里皮尔,变阵4-2-3-1,这时比赛已经进行了71分钟。

不过,思路总算是对了,至少从中场开始,英格兰队和意大利队能够形成人数的对位了,但是换上小将萨卡,而不是换上格拉利什,索斯盖特骨子里还是打防反的那一套思路,只是想找机会偷一把鸡,而不是想办法杀死对手。

此后,比赛第74分钟,索斯盖特换下赖斯换上亨德森,加时赛上半时第9分钟才换上格拉利什,但是却换下了芒特,这两处换人都是对位调整,可以说,索斯盖特这几处换人调整都有些过于常规,哪怕换上萨卡变阵回四后卫阵型都是对手可以预见的操作,这也都是索斯盖特此前比赛惯用的操作。

其实,索斯盖特大可以勇敢点儿,进行一些变阵,譬如替补席上还坐着另外一名大中锋勒温,当英格兰开启双塔模式,加强一下对于意大利防线的冲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索斯盖特选择了最熟悉最稳妥的方案,大赛之下,还是有些怕犯错。

应该说,索斯盖特选择保守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不过,本来这支英格兰队就有些太年轻,缺乏经验,索斯盖特的畏首畏尾无形之中给英格兰球员传递了一个不好的信号,让球员在场上踢得愈发紧张和局促。

有意思的是,虽然英格兰比赛踢得保守,索斯盖特也绝非没有大胆的想法,比如加时赛最后一分钟换上桑乔和拉什福德的操作,打算点球大战一鸣惊人,而且最终的结果也确实惊到我们了,桑乔和拉什福德全部罚失点球,一时沦为笑谈。

纵观整场比赛,索斯盖特的英格兰可能踢出了欧洲杯开赛以来最臭的一场比赛,临场应变处处落于下风,对于球员的心理疏导也不够好,因为他本身就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几处换人都是犹豫不决,比如说真的想耗到最后踢点球选择自己比较放心的点球手,不如早点儿换上拉什福德和桑乔,至少让他们热热身,也总比最后关头上场临时抱佛脚强。

需要说明的是,英格兰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失利,相信对于英格兰这批球员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很久,就差最后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且多半毛病是出在自身,英格兰很有可能以后会更加想赢怕输,让畏首畏尾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若果真如此,对于这支天赋极高的英格兰队未免有些可惜。

By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